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改探索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罗红梅
《中国音乐史》作为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音乐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艺术文化国际交流愈发频繁的当下,大学生不仅要努力提升自身音乐文化素养,也要树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意识,增加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坚定发展民族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培养新时代音乐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推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呼唤改革创新之际,高校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将《中国音乐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从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教学师资创新培养等方面入手,发挥音乐课程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
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课程类型看,随着多元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大量外来音乐文化流入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姿态,反映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民族音乐课程在音乐课程体系中的分量进一步降低,课时与教研活动进一步被削减。与此相反的是设置了更多欧美音乐相关的课程,呈现出“外强内弱”的音乐课程教学态势。从教学模式创新性看,无论是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还是基础乐理、视听练耳等课程,当前的音乐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形式和课时都较少,缺乏课堂互动,过于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与音乐艺术发展趋势和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脱节。总之,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不能满足现代化音乐人才的培养需求。从课程教学目标看,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目标重心仍放在音乐理论精通和音乐演奏训练方面,欠缺对学生文化修养、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查。从师资培养看,音乐教师在音乐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是合格的,但在教学创新、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高校对音乐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评价指标过分注重科研成果、学生课业成绩等,而对学生人文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有所忽略,音乐师资培养计划尚待进一步优化。
实施《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意义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之初即存在的基础性专业课程,高校经过数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已由单一的史论课程拓展为“史论+文化+艺术赏析”的综合性课程,是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较为成熟的课程。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往往依照王朝代序介绍各时期中国音乐发展成就及其主要艺术特征,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形态、音乐风格、音乐种类、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以及其发展和变迁过程,让学生对本国的音乐文化产生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中国音乐史》课程直接从展现民族音乐发展历史和艺术特征出发,通过文化认知和艺术熏陶的方式,向学生实施中国音乐艺术审美与创新教育,并使学生增强文化责任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要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拓展教学内容的文化延伸性。音乐课程思政可培养学生跳出文化看文化的能力,不被单纯的音乐艺术文化所束缚,看到更加宏阔的社会文化、人类文化。在文化交流互动中感受中华音乐文化遗产之丰、魅力之大,在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对比分析中,学到更为广博的音乐史论知识,进而形成多元文化观和跨文化思维能力,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在优秀音乐文化熏陶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性认识文化交流,应对文化冲突。
《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实施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如理念融入过于机械、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不科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透彻、学生排斥教学改革等问题。结合上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当前思政教育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一是推动音乐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的转变。《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实践者是一线教师,无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模式如何变化,教师始终是主宰、设计、把控整个教学过程的负责人,只有教师正确认识《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接纳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理念,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对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创新激发作用,才能使音乐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实效。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组织音乐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研讨和课程教学经验交流,深化教师对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二是深入挖掘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系统学习本身就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创新与对外传播。挖掘《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创新水平等角度切入。其挖掘过程也是《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意义建构过程,是贯彻落实美育与德育融合原则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浓厚的思政教育文化氛围。如果说课堂上的音乐课程思政教育是实施美育与德育的快速路,那么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就是维持快速路平稳运行的地基。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置于同一成长体系,构建两者互促互进、协同发展的教育格局,是《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取得突出成绩的体制基础。高校要借助学生组织、党委团委等机构的力量,将传统艺术文化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为音乐课程思政开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系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